专家视野

  •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

    王易;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长足发展。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实践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理论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化为依据,以以人为本为理念。

    2016年04期 No.39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入脑化行

    杨克欣;

    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锋的新态势和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新特点,高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课堂教学、素质拓展、宿舍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016年04期 No.39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人物专访

  • 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 培育“厚重”人才——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

    本刊编辑部;

    <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全员辅导、因材施教、精细管理、厚重底蕴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厚重品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详细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工作的思路和经验,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近日《高校辅导

    2016年04期 No.39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行思论理

  •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翟海刚;

    积极心理学搁置心理问题转而关注人类的美德和力量等优势,并通过培养这些优势来克服不足,这为仍存在职责边界不清、职业倦怠感严重等问题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提供了新的建设性视角。借鉴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高校可以从辅导员情绪调节、人格培养和支持系统建设三个层面入手,帮助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同时营造有利于辅导员发展的良好环境,以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2016年04期 No.39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 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论析

    徐喜春;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目标旨归、工作方法等,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借鉴。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观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发现,入党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关注程度不够,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过程中个体特质未得到有效重视,而党支部建设中科学方法的运用力度欠缺。对此,高校可以将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党支部建设的过程之中,探索入党教育的活动党课形式,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为党员设置适切的党员示范岗,以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

    2016年04期 No.39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学生工作评价中的运用

    李鑫;

    高校学生工作评价标准是以统一的量化指标、量化内容为基础,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测评过程。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学生工作评价中的运用,探索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标准化评价机制,能够避免定性评价方法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升学生工作水平,确保学生工作质量。

    2016年04期 No.39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 倒推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靶向教育机制建设

    张晓宇;赵伊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开拓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教育体系、内在动力、外部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将靶向技术理论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一体两翼式"的高校创新创业靶向教育机制,加强思想引领,做好平台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2016年04期 No.3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特点变化及发展趋势

    李志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制度建设呈现出由重政策导向向政策法规并重发展,制度体系由单一性向系统性协同发展,制度内容由显性政治规范向隐性价值导向发展的特点变化。

    2016年04期 No.3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 自媒体领域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危机与应对

    周军军;

    近年来,自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迅速普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媒体具有使用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动员能力强等特点,深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目前,高校已成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和自媒体使用率最高的地方,由此引发了师生传统话语格局的嬗变。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具有显著的职业特色。由于多种原因,在自媒体领域,辅导员相对于大学生的信息优势和权威性逐渐被削弱,话语的控制力和吸引力不断下降,辅导员的话语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提升辅导员话语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2016年04期 No.39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工作方略

  • 后现代生涯理论视野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升路径

    陈秋兰;林蔚;

    以传统生涯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大学生生涯教育,已然不能适应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主张以积极接纳不确定性、关注生涯适应力提升为核心的后现代生涯理论则为高校大学生生涯教育开创了一个崭新视角。高校需要正视大学生生涯方面普遍存在的适应力水平不高、意识淡薄、实践缺乏等问题,适时转变生涯教育思维范式,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锻炼提升自身的生涯适应力。

    2016年04期 No.3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 增强大学生党员“四种意识”的路径选择

    韩文彬;任伟;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必须重视抓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大学生党员"四种意识",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探索有效途径,提升教育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016年04期 No.39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 微博语境下高校基层学生工作创新探究

    李峻汝;

    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微博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平台的同时,也给高校基层学生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要对微博的利弊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微博的积极方面增强基层学生工作的创新性,促进学生工作向更加科学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2016年04期 No.39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 发展性团体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覃晓茜;

    发展性团体辅导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为原则,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为手段,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渠道,通过辅导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发展性团体辅导与辅导员工作存在一致的价值目标、相似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辅导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生涯规划、班级建设、学生党团建设工作中运用发展性团体辅导,辅以积极关注、角色体验、学习借鉴、氛围感染的方法开展工作。

    2016年04期 No.39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 “90后”大学生恋爱抗挫折能力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于文华;

    "90后"大学生恋爱抗挫折能力较差,主要是恋爱挫折造成的心理问题、西方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冲击、学校教育管理服务手段相对弱化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需要增强"90后"大学生的恋爱抗挫折能力,必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服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016年04期 No.3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比较研究

  • 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异同与启示

    潘建红;卢佩玲;

    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上迥然不同,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又有一些相同之处。要在对中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进行深入比较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美国价值观教育一些有益经验,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题进行探索,从而构建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2016年04期 No.3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调查研究

  •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新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于超美;赵静贤;张岩;

    本科新生导师制在高校的实施,实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扩充和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个人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在本科新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学生主动性不高、导师数量不够、考评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合理设置导师配备比例,采取有效考评激励措施,以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

    2016年04期 No.39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 流程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党性强化路径研究

    王燕芳;邓志宏;

    大学生党员培养体现的是一个系统的质量控制过程,要求在发展党员的流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将一位普通大学生培养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受到社会转型过程中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环境较为混杂,大学生党员培养充满着各种干扰和挑战。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流程管理的设计和监管,增强党员发展流程的规范性和严密性,通过细节管理的严格质量控制,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素养。

    2016年04期 No.39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