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宇文利;

    以推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归,习近平对中国精神进行了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的理论阐发和实践倡扬。他不但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来继承和创新民族精神,而且尤其重视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中培育和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它以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融汇于一体,从而使中国精神获得了丰厚的思想基础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展现出勃勃生机。

    2019年01期 No.54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专家视野

  •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黄蓉生;樊新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努力开创"强起来"的新局面。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提升的基础工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创新学生党建工作,须从主体内因出发,积极发挥骨干与优势力量,充分认识新时代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创新的根本要求,科学选择创新的实践策略,着力在思想站位、理念方法、实践方式上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夯实党在高校的组织基础。

    2019年01期 No.54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人物专访

思政聚焦

  • 2018年思想理论热点变化发展特点及引导策略

    佘双好;

    2018年是党的十九大的开局之年,思想理论界主要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美贸易摩擦和贸易战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呈现出思想理论热点紧扣党的创新理论推进重点、高度切合重大事件时间节点、密切对应着现实需要点、日益呼应着国际社会关注点、有时附合着社会行动着力点等特点;折射出思想理论发展的一些新的思想观点和倾向性问题,需要加强思想理论问题引导的顶层设计,主动设置思想理论问题的议题,提升思想理论问题引导能力,增强思想理论问题引导的自信,有效应对思想理论方面的挑战。

    2019年01期 No.54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行思论理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型研究

    方德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传播的复杂性和去中心化,使话语主导权和引领权受到严峻挑战;网络信息的泛娱乐化、碎片化特性,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加;网络中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沉渣泛起,扰乱了学生的历史和道德认知;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削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大势所趋。高校可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参与主体的价值共创建构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提高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019年01期 No.5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影响探析

    陈晓雨;曹现强;

    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教育载体。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也是包含红色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追求目标之一。这就需要以红色文化为载体,通过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改革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和模式,建立评价反馈体系,科学评价、指导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施。

    2019年01期 No.5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高校辅导员创造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困惑与路径

    李文瑞;梁婷;

    高校辅导员创造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素养的题中之义。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创造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面临着部分高校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辅导员理论功底不扎实、一些大学生文化认同不强、有的高校教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活化教育载体、优化教育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理提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9年01期 No.5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整合的内在逻辑

    王蕊;何美;

    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这三支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整合的现实逻辑和动力逻辑。应探索三支队伍的整合路径,形成合力,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推进教育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

    2019年01期 No.5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章少哨;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包含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对象一致性、目标趋同性、内容相似性和路径共通性四个方面存在契合。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要全面而深刻领会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内涵,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立足差异,最终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

    2019年01期 No.54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教育叙事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适切性探究

    李萌;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需要对其自身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决策,从理性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自身的工作,促进素质能力的提升。教育叙事依托素材优势,推动辅导员以"局内人"的身份,有效选择研究个体,建构现场文本,编码重叙事故,凝练中心思想,回归具体问题,促进研究能力提高,增强研究的逻辑自治性和实践解释力。

    2019年01期 No.54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工作方略

  •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周媛;索文斌;

    新时代,提升高校社会实践工作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三个支撑维度,分别为课堂学习维度、育人功能维度和社会认知维度。需要通过价值引领、制度配合、多方参与,做到协同育人,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运行。

    2019年01期 No.54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内涵、属性及功能研究

    刘阳;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历经不断地发展演化,逐步形成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领域人员协同配合的具有政治性、创新性、协同性、独立性特色的新型智库。智库在功能上朝着以攻坚克难为导向的实际问题研究、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和以政策建言为特色的战略研究等方面开展。

    2019年01期 No.54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幸福创业为大学生成长发展赋能机理

    孙大永;杨璐;寸凯宁;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有效赋能以应对不确定且复杂多变的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探求的路径。"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人类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创业是自我认知探索和需求挖掘满足的过程,"幸福"是其内核和支撑。教育者需要深度链接幸福和创业,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和收获幸福,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幸福创业推动他人创业,进而实现社会创业、国家创业,实现自我释放、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和自我价值,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充分高效赋能。

    2019年01期 No.5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比较研究

  •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刘宏达;许亨洪;

    美国各类高等教育协会组织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我国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织建设发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相关专业协会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协会在价值引领、职业指导、专业培训、督导检查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完善辅导员的职业标准、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评估。

    2019年01期 No.54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调查研究

  • 高校辅导员谈心工作运用积极言语反馈的调查研究

    陈秀琼;王坚;王晶;

    辅导员在谈心过程中,可以运用鼓励、启发、建议的引导性言语和澄清、共情、聚焦的陈述性言语进行积极反馈。不同群体学生对辅导员积极言语反馈认同度存在年龄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学生对辅导员积极言语反馈认同存在显著差异。辅导员要通过定位角色、提升技能、抓住特点,设定目标等手段,在谈心工作中用好言语积极反馈模式。

    2019年01期 No.54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孟珍珍;安薇;咸晓红;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阅读观整体向好,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阅读观,少数大学生存在功利、狭隘等错误的阅读观念,亟待纠正。大学生最常阅读的读物以人文学科类为主;较为倾向的阅读场所依次是宿舍、自习室、学校图书馆、家里或其他、校外图书馆和书店;最常用的阅读载体是书籍,其次是电子图书。大学生在校阅读时间较短、阅读量明显不足,参与的阅读活动较少,主要原因是主观意愿低、课业压力大。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大学生读书活动的常态化和机制化;加强分类指导,提升大学生阅读指导的实效性和系统性;营造环境氛围,激发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9年01期 No.5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案例分析

  • 大学生成长规律的个案分析

    曲法义;苗勃然;雷明佳;

    探究不同群体学生的成长规律,可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指导。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价值情感以及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维持学生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大学生更喜欢以自由和平等的方式在双向交流中提高自己,在接纳和学习对方中优化自己。高校应根据不同群体学生成长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层次、分类别对学生进行培养。

    2019年01期 No.54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