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十载躬耕路 奋进踏歌行——写在《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之际

    杜玉波;

    <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年了。十年来,《高校辅导员》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落实办刊宗旨,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工作交流与理论探索的重要园地、推动工作研究与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深受广大辅导员喜爱,深得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认可。我对刊物十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祝贺,向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适逢其时。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

    2020年02期 No.61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纪念《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

  • 十年携手与共,坚守创刊初心——《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笔谈

    刘建军;冯培;黄蓉生;曲建武;王小梅;谢守成;佘双好;白显良;王永友;毛殊凡;查朱和;彭庆红;谢成宇;

    2020年4月,《高校辅导员》迎来创刊十周年。十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关怀帮助,得益于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的信任支持,《高校辅导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落实办刊宗旨,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工作交流与理论探索的重要园地、推动工作研究与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创刊十周年之际,部分领导、专家学者、思政骨干及期刊社撰文,回顾《高校辅导员》发展历程,记录与《高校辅导员》之间的故事,对期刊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现将部分文章予以刊发,以飧读者。

    2020年02期 No.61 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实践创新

    胡瑞安;时小琳;魏仁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时代语境,对其可以从社会语境、中国语境、世界语境三个方面来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具有党性和人民性、意识形态性和全球视野性等科学内涵,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南针",是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遵循。

    2020年02期 No.61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专家视野

  • 2019年思想理论热点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佘双好;张琪如;沈聆;康超;

    2019年我国思想理论领域异常活跃,热点集中、观点明确、分层深化、关注广泛,呈现出反映思想理论界事件的关切、具有自身变化发展轨迹、受网络舆情和社会心理情绪影响和背后社会思潮涌动等特点。这些特点昭示着思想理论热点变化发展的一些新的轨迹和趋向。

    2020年02期 No.61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新时代青年学习马克思如何坚守初心

    韩喜平;张善博;

    马克思在中学时立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初心,并用毕生精力在践行初心。为此,他刻苦学习、勤于理论研究、改变了世界、正确指导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发展。新时代青年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要学习马克思坚守初心,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2020年02期 No.6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疫情防控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策略论析

    彭容容;唐忠宝;朱以财;

    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在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开展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高校应认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重大疫情的重点,通过主体实践、方法实践、途径实践、保障实践和教育实践来构建"五位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增强高校舆论调控与管理能力,深化网络思想引导和沟通措施,落细落实心理干预和心理指导,善用生动的案例开展多角度网络教育,积极有效地应对重大疫情。

    2020年02期 No.61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董雅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全国上下同舟共济,凝聚了伟大的抗疫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抗疫精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经受历练,感受成长,磨练意志,锤炼品格,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02期 No.61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 高校辅导员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思考

    韩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高校辅导员应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坚决杜绝疫情向校园蔓延。辅导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心理援助能力,架好沟通桥梁,守好疫情防控阵地。要未雨绸缪做好预案,打好开学提前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2020年02期 No.61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思政聚焦

  •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问题与对策研究

    万秀丽;张艳娟;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和优良载体,对其充分利用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目前还存在着红色文化的内涵未得到充分阐释、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红色文化氛围淡薄等问题。高校要进一步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优化红色文化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

    2020年02期 No.61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 高校辅导员推进红色文化课程建设探析

    李生策;

    当前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自觉担当和重要使命。课程建设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创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度和广度。高校辅导员要开展好红色文化课程建设,应明确课程目标、挖掘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评价。

    2020年02期 No.6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 高校辅导员参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探析

    王宇凡;朱煜琪;潘靓慧;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思政课意义的强化和高校课程的改革创新,高校对思政课的形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改革工作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从制度、工作机构和机制的建设上,为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力条件。

    2020年02期 No.61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行思论理

  • 大学生诚信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裴榕;王学俭;

    诚信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重要道德品质,事关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然而,作为国家建设者和生力军的大学生却存在着普遍认同诚信价值、但实践还有提升空间,忽视日常诚信行为、诚信带有功利化倾向,将网络作为精神依托、冲击原有诚信道德观等问题。这需要从提高学生自律意识、发挥家庭基础引导作用、转变学校诚信教育方式、健全诚信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以及营造社会诚信氛围等方面来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为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2020年02期 No.6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遵循依据、现实问题与主要途径

    张蓝月;崔健;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具有科学的"唯物辩证主义"理论基础,具有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高度统一的历史逻辑,以及做好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依据。但在现实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把"事"不准、与"时"不近、就"势"不为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社会思潮"因事而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立足时代变化"因时而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运用信息媒介"因势而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旨归。

    2020年02期 No.61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4K]

工作方略

调查研究

  • 信息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阅读行为研究

    袁富民;王彦超;甘雪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阅读媒介逐渐发生变化,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微信公众平台阅读具有阅读时间短、信息量大、信息复杂性相对较小等特征。对在校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阅读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阅读不一定带来知识碎片化,大学生也并没有盲目相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的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社会交往功能相对有限,社会互动中传播信息的认同感、代入感并不明显,但重要他者传播的信息会提高信息本身的可信度,热点信息也极容易带来社会共鸣感。

    2020年02期 No.61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