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价值意蕴和借鉴路径

    任雅才;董恩汝;林滨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对典故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凸显了典故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彰显了亲和有力的领导风范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打造了中华文化一张特别的"金质名片"。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足、话语风格单一、亲和力不够等问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当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信念、内容、主体和体制等维度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2021年01期 No.66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专家视野

  • 高校文化育人质量评价的时代意蕴及实践进路

    王永友;董承婷;

    高校文化育人质量评价是对高校文化育人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需要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程度诸方面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文化育人质量评价应时而兴、顺时而为、适时而谋,具有回应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关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进入质量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功能和时代意蕴。进行高校文化育人质量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确立多维多级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

    2021年01期 No.6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思政聚焦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刘晓玲;彭子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为此,可以从供给主体、需求主体、供给体系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内生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必须转变理念、构建框架、盘活资源、创新方式,改变传统的供给思路、供给内容和供给方法,系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水平。

    2021年01期 No.6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研究

    刘嘉圣;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面临着话语内容的生动性有待增强、话语方式的滞后性有待改变、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有待更新的现实困境。涵生气以丰富话语内容、接地气以创新话语方式、蕴底气以健全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路径。

    2021年01期 No.6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性要素

    高静毅;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提升立德树人质量,需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行为规范和责任制度,厚植家国情怀,从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心理情感上改善教学主体参与状态。优化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以增强教学主体互动效果,协调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以增强教学用具的辅助效果。引导各级教育部门和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监管理念,明确教学过程监管对象和内容,丰富教学过程监管手段,多样化吸收教学过程监管主体。

    2021年01期 No.66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专题

  • 抗美援朝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彭蓉;

    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展现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一种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一种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在抗美援朝的整个斗争中,志愿军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冲锋陷阵、血战到底,愈战愈勇、越打越强。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教育和引导人们崇尚英雄、关爱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把英雄主义精神转化为个人成长的精神养分、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2021年01期 No.66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抗美援朝彰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段海菁;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是一种敢打必胜的自信精神,是一种正视苦乐的理性精神,是一种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彰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心怀希望、热血勇敢,不畏艰难、斗志昂扬,苦中作乐、团结友爱。大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要有自信饱满的精神面貌、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敢作敢为的奋斗姿态。

    2021年01期 No.66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抗美援朝彰显的革命忠诚精神

    尹丽;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展现了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革命忠诚精神是一种心有信仰的担当精神、心底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彰显为勇挑重担、敢于担当,舍身为国、无私奉献,百折不挠、意志如钢。新时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忠诚精神,做到对党忠诚、对祖国忠诚、对人民忠诚。

    2021年01期 No.66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网络不当行为规制的困境与对策

    朱颂;

    重大疫情之下,社会大众对网络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中网络不文明甚至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网络行为需得到规制与引导。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不当行为可以分为网络违法、网络犯罪与网络失范三种类型。其成因与疫情期间大学生网络行为易受不良媒体影响,以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密切相关。高校可从教育维度、法律维度、制度维度入手,规制大学生网络不当行为。

    2021年01期 No.66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行思论理

  •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思维转向

    陶志欢;

    要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有效提升其质量,亟需思维转向,以新思维引领新时代发展,促进思维方式由过去以"小数据、极致化、预设性、定势化、事务性"为主要特点的简单经验型思维模式转向以"大数据、底线化、生成性、生态化、人本性"为显著表征的系统科学性思维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智能化、路径转换化、运行动态化、系统升级化和价值聚焦化。这些思维转向并不是只要后者而抛弃前者,而是在转向中实现扬弃发展和优势互补,进而发挥多种思维方式的各自优势来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和质量提升。

    2021年01期 No.66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高校辅导员科学把握工作时序的三重维度

    方兵;

    辅导员要成为工作时间的"主人",就应该做到科学分析、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的执行顺序。学生的"入学""入门""入道"是辅导员工作时序中的主要时点,也是辅导员把握工作时序应该遵循的三重维度。它们之间存在着循序渐进的关系,入学在先、入门是过程、入道为诉求。只有先抓好学生"入学",适时引导学生"入门",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入道"。

    2021年01期 No.66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立德树人导向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李华龙;于新;应锦川;

    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担当过程中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特殊作用,是党组织对共青团的政治要求,更是共青团组织重要的组织价值。高校共青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思想引领力是高校共青团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高校共青团要在立德树人导向下探索提升引领青年思想工作的本领,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不忘思想引领工作初心,找准新时代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科学有效地提升共青团的引领力。

    2021年01期 No.66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高校院系团组织培养团学骨干队伍的三个着力点

    杨薏璇;

    院系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系统的重要组织基础。面对专职团干部力量有限以及青年思想活跃、个性化需求明显等带来的挑战,高校院系团组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标共青团改革发展要求,着力提升其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大力培养讲政治、善学习、有定力,讲规矩、善协同、有魄力,讲务实、善调研、有毅力的团学骨干队伍,为更好发挥组织功能,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01期 No.66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工作方略

  •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理论类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与教育引导

    杨亚星;韩笑梅;

    作为凝聚学术志趣、聚焦理论问题的高校思想理论类学生社团,近年来面临社团自主性激发与双重领导之间的矛盾,社团规范化发展与专业指导之间的错位,社团一体化管理与多元实践之间的张力等发展问题。"三全育人"背景下,需要重新厘清高校思想理论类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从管理领导、政治引领、协同育人等方面加强社团建设,强化思想理论类社团的领导机制、统筹思想理论类社团的育人机制、创新思想理论类社团的引导机制。

    2021年01期 No.66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研究

    董姜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评价方式改革、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高校利用系统论思维,将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一种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管理体系,并指出其实施的关键,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尽快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2021年01期 No.66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堂实践路径研究——以“信”“政”“德”“规”为教育内核

    徐孝刚;

    高校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堂,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立足"信""政""德""规"四个维度深度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内核,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信""政""德""规"教育内核作用,积极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并根据时代发展新内涵、新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堂建设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2021年01期 No.66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调查研究

  • 大学生课堂学习成效提升策略——基于大学生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的混合研究

    陈霞娜;唐爱民;

    大学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的重要场域,而大学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成效与功能。通过混合质性研究方法对该沉默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大学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呈现单向度与简单化,大学生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与欺骗性。研究发现,在行为的成因上,自我、关系和环境三个维度影响着大学生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学校管理与课堂组织、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师生及生生群体关系、社会文化与学生受教育经历、学生应激心理等因素与大学生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改变大学生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有效提高大学生课堂教学成效,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发展诸方面综合考虑,辩证施策。

    2021年01期 No.66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