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情怀及内在逻辑

    张彦;陈炜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富有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始终以宏阔的国际视野关注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始终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和福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情怀以构建一种“好的”国际秩序为目标,完成了对全球治理体系从自然性到正当性的证成,对人类的智识形态具有超越性赋义的伟大意义;创新性地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揭示了普世价值的虚像与幻灭,强调人类从共生到共享的存在样态转变,实现了对人类价值形态的突破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了世界性人类交往的底层逻辑,提出了从零和到共赢的交往新范式,这是对人类交往形态的原创性贡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想转化为现实,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形态的担当性创见。

    2022年05期 No.76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专家视野

  • 从“中国式现代化”情感意蕴的变迁看中国人自信的生成

    刘建军;梁天卓;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发展,其所承载的大众情感也不断变化变迁。大体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意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作为中国人自我谦卑式的表达,体现出中国人自信的不足和自信心的萌芽;二是作为中国人自我辩解式的表达,体现出中国人自信的增强和仍为外部评价所困扰的自信不足;三是作为中国人自信自豪式的表达,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高度自信和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自豪感。

    2022年05期 No.76 9-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观的发展特点及指导意义

    佘双好;苗露露;

    中国共产党青年观有一个从萌芽、发展、系统化到整体综合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始终把青年赋予革命的性质、始终积极正向看待青年、充分理解和照顾青年特点、充分肯定青年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青年发展始终充满期待、与时俱进拓展对青年的要求等特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在百年形成的青年观基础上,始终把青年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更加积极、正向地看待和对待青年,更加信任、充分赢得和广泛依靠青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塑造青年、促进青年发展,更加主动地向国家、社会和世界推荐青年。

    2022年05期 No.76 13-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思政聚焦

  • 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杨威;谭文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速构建、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主体架构不断巩固,关键领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丰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素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总体运行合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形成社会合力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推进综合创新相结合,坚持服务中心工作与强化系统功能相结合,坚持立足工作全局与建强关键体系相结合,坚持尊重差异多样与实现一元主导相结合等宝贵经验。

    2022年05期 No.76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

    郑敬斌;李佳乐;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则体系的总和,发挥着调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行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序运转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理念、制度内容、制度对象、制度载体等方面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历史成就涵蕴了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全面领导、赋予制度内容时代性、强化制度执行力等宝贵经验。持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发展,应狠抓落实制度建设的责任担当、严格促进制度的规范运行、营造公平开放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制度的评估体系。

    2022年05期 No.76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创新

    代玉启;杨晓帆;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取得制度成就、认同成就和文化成就。不同地区、部门、学校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探索、方法探索、载体探索、场域探索等,形成具有借鉴性、示范性的实践经验。面向未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谋划,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教育”视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理性研究。

    2022年05期 No.76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行思论理

  • 逻辑·特征·价值:新时代奋斗观的三维审视

    曾献辉;杨建义;

    奋斗观是关于奋斗的思想观点和根本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奋斗”问题作了一系列精辟阐释,为人们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新时代奋斗观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新时代奋斗观,赓续于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点、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轫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蕴含人民性、传承性、实践性特质。深刻领会新时代奋斗观的价值蕴意,对夯实中国共产党人凝聚奋斗精神思想共识,营造尊崇奋斗意识良好社会风气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2022年05期 No.76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与大学生思想引领

    赵颂平;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本质上是对青年的争夺。各种势力进驻网络利用青年大学生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进行思想渗透。“微主体化”“去地方化”“强社交化”“亚消费化”是话语权争夺的新趋势。网络自由主义、感性主义、公共领域理论给大学生带来了辨别困惑、认同困惑和价值困惑。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从青年视角开展话语内容建设,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引领。

    2022年05期 No.7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基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唐虹;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可,经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形成自身的政治价值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关于特定价值观理论体系的输出,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相互关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遵循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逻辑,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效能、创设特定的教育环境、研究青年群体亚文化和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入手,切实提高教育成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2022年05期 No.7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讲好“大思政课”:时代背景、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李萱;王冲;周凯;

    “大思政课”是对传统思政课的深化拓展和创新发展。讲好“大思政课”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支撑,重在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主题与日常生活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单一讲授法转向多维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问题,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共同体的建构问题。讲好“大思政课”需要建立“大格局”,有机融合宏大理论叙事与微观日常叙事;拓宽“大载体”,善用新形式新平台新资源开展多维度思政育人;组建“大兵团”,不断完善全员参与、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体系。

    2022年05期 No.76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 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探源

    赵浚;毕琳;

    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是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举措。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动力支持,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原生力、教育主体的发展需求作为驱动力、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引导力、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支撑力,共同作用形成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原生力和驱动力耦合而成本源性动力,引导力和支撑力耦合而成运行性动力,双重动力系统协同运转、相互驱动,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2022年05期 No.76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信息茧房”困境下青年价值观引领的“自缚”和“解缚”

    李杰;

    网络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日臻成熟,给青年群体带来享受网络技术红利机会的同时,也会使一部分青年人深陷“信息茧房”的困境之中。“信息茧房”带来的信息窄化、碎片化、思想情感固化等问题,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破解“信息茧房”困境需要从提升主流价值引领力、破解推荐算法桎梏、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入手,助力青年人突破“自缚”困境,实现“解缚”自由。

    2022年05期 No.76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工作方略

  • 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的发生及其治理

    钟一彪;岑立全;

    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的发生可以从社会风险传导、互动关系失衡、支持网络断裂等三个视角进行分析。高校学生安全风险治理的重点是调适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力量整合、规范治理、畅通信息、培训演练、助人自助等方式,推动形成学生安全健康和成长成才双向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应把防范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树立系统思维、优化联动思维、深化法治思维,进而锻造“三全”治理能力、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牢牢把握学生安全风险治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2022年05期 No.76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高校学风建设的数字赋能及其实现路径

    程琼;刘宏达;

    高校学风是求学之风、教学之风、治学之风的集中概括和体现。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其特有的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引发了高校学风建设的数字化变革,主要表现在学风建设时空环境、方式方法和管理评价的数字化等方面。数字赋能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逻辑在于以数增智,即遵循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相适应的价值基点、与数字化学习过程相贯穿的价值重心、与数字化学习功能相统一的价值旨归。以数提质是新时代数字赋能高校学风建设的关键。高校需要实现理念转向,树立数字化学风建设的育人理念;需要注重空间营造,打造数字化学风建设的智慧空间;需要做好机制保障,健全数字化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

    2022年05期 No.76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历史、问题与优化

    刘灿;

    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不仅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间弘扬主旋律的有效途径。经过探索与实践,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客观上也存在着功利化、同质化、封闭化和放任化等问题。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转换工作思路、锤炼素质能力、创新传播方式、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破解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瓶颈,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实效。

    2022年05期 No.76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调查研究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现状分析及培育路径

    曹源;潘玫杏;王清;王律;安嬿;

    大学时期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劳动教育能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现状调研,提出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切实增强劳动意识,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

    2022年05期 No.76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换届大会召开

    <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换届大会9月22日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魏士强主持会议。翁铁慧指出,近年来,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力支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大力支持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升素质能力,为高校辅导员选树了一批优秀典型,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力。翁铁慧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高质量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重要支撑。希望分会更好服务全国高校辅导员提高素养、健康成长,引领辅导员提升政治素养,帮助辅导员提升业务素养,加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关爱激励;

    2022年05期 No.76 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