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五个方面来看,任何一个方面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中介,围绕着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特殊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治国富民”的社会理想、“义利相兼”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和“协和万邦”的世界胸怀是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软实力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并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理论创新的自觉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看待“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当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义,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内含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关系。“第二个结合”富有多层次的辩证意蕴,包括“魂脉”与“根脉”相统一的基质关系、“中国的”与“现代的”相统一的属性关系、“现代力量”与“深厚底蕴”相统一的目的关系。同时,经由“第二个结合”所呈现出的新的文化形态具有有机统一性、空间广阔性和文化主体性的特性。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多面对接、传承发展,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作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基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理解把握“两个结合”,引领青年学生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应突出并强化“两个结合”,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复兴的情感和文化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重增强青年学生实践自觉,彰显民族复兴的实践指向。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政课程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有一个从引起关注、到宏观透视、到专题精进、到明确提出、到深化拓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明确的课程建设观、课程本质观、课程教学观、课程学习观、课程评价观,对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丰富和发展了思政课内容和形式。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为指导,进一步提升对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认识,拓展思政课建设内容和领域,形成整体全息思政课程;要深化对思政课本质的认识,把握思政课建设规律;要从青少年思想政治观念发展整体构筑思政课建设大环境。
高校辅导员政策是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满足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深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强化科学运行,以及完善高校辅导员政策效果评估来激发内生动力,形成科学完备的政策体系,以推动和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辅导员政策功能建构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吸收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政策,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政策功能建构要紧密围绕党的历史使命,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彰显自信,推进高校辅导员政策的创新发展,从而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制度,以其独特制度优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校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1953年,清华大学在现实需求的内驱力量以及党和国家政策的外驱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建立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新征程上,分析“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自信,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建设等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青年成才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和新时代特征,研判国际和国内长远发展趋势而提出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青年成才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历史来源和鲜明的文化基因,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阐释了青年成才的目标、重点和要素构成等,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指导性和国际性等特征。习近平青年成才观为促进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遵循和指南。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梦新征程提供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制度自信教育的关键在青年教育。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制度自信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代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正确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优越性的准确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修复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上。优化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要从队伍、渠道、方式、路径等多维度共同发力,提高课堂教育实效,拓展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路径,形成工作合力。
流量文化以流量的获得和转化为主要表征,在流量逻辑主导下呈现出内容生产扩散效能强、传播推动互动频率高、价值变现融合能力强等特点。在流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暴露出思想活动的功利化、思考能力的被动以及道德水平的降格等问题。在流量文化境遇下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需要从内容供给、认同建构以及价值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他们思想活动的建构性、精神交往的能动性以及精神追求的超越性。
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讲深、讲透、讲活“形势与政策”课,需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与“奇”,并在教学场域、教学表达、教学载体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调整和改变。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根”与“魂”,尤其是在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育人指向等方面要守住根本。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守正创新,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技术优势与课程属性深度融合起来,用新技术赋能新课堂,强化理论武装提升课程“深度”,细化释疑解惑增强课程“精度”,优化教育引导拓宽课程“广度”。
数字治理模式的构建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对标世界顶尖大学建设数字化“双一流”高校的内在逻辑。数字治理可以理解为采用数字治理,即采取信息技术为治理提供更多手段;也可以理解为对数字进行治理,即对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治理;还可以理解为对治理本身的重构。高校的数字治理应从工具层面转向价值层面,从问题驱动转向理念驱动,从建立技术规制转向构建法理秩序,从技术治理为中心转向以权利保障为重心。
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辅导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的重要指标。网络时代特征明显的“00后”大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价值理念、为人处世方式等都与“80后”“90后”有着显著区别,辅导员必须紧跟他们思想和行为变化的节奏,以“三全育人”为视域,积极探索创新谈心谈话工作形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时代好青年的成长成才赋能。
通过对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文本材料的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构成高校辅导员成长力的六大维度,构建高校辅导员成长力模型。其中自我驱动力、思政引领力、组织管理力、服务指导力和学习研究力为内部维度,外部支持力为外部维度。依据成长力模型,高校辅导员应在激发自我驱动、坚定职业理想,厚实工作基础、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学习研究、激发创新活力,完善机制保障、增强外部支持等方面精准施策,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正>南京大学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关键环节,多措并举选优、育好、用活辅导员,推动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品化,致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以“南大式奋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正>厦门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贺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方面下功夫,打造从“入口”到“出口”的全链条培养模式,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