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与价值意蕴

    巩红新;吉友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在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解决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原则、战略举措、战略保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实现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2023年05期 No.82 3-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行思论理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青团建设重要论述研究

    陈家俊;王金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青团建设重要论述意蕴深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组织建设发展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在赓续历史经验、汲取理论成果、回应现实需要中不断形成和发展,构成了关于共青团建设初心使命论、根本原则论、价值导向论、实践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具有政治使命与政治建设双线交汇、理论创新与理论指导双向发力、历史经验与历史主动双重创造、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契合的理论特色,对推动新时代共青团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3年05期 No.82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改旧”与“育新”

    王永友;宋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新中国国家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改旧”和“育新”的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党和政府着重对知识分子开展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运用理论宣传、组织建设、方法探索、环境营造等举措,使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理念、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对新时代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3年05期 No.82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进程与场景

    马成瑶;闫坤如;

    数字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从战略高度看待数字化转型并形成统一认识,从线性思维到生态思维全面升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应用,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能、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深度协同育人提供新方案,全面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3年05期 No.8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调查研究赋能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论析

    徐国平;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制胜武器与传家宝,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新时代高质量内涵式做好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调查研究蕴含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精准赋能、循序推进。遵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青年、聚焦青年与造就青年“三位一体”的根本价值归旨,高校要不断彰显调查研究赋能的驱动力、指向力与服务力,形成“三力”间隙分合效应,展现出为团结青年、为了青年与依靠青年而驱动,为思政引领力提质、决策判断力增效与制度执行力扩能而指向,为培育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志青年、塑造勇于担当使命的责任青年与涵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奋进青年而服务。

    2023年05期 No.82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策略

    潘建红;韩竺蔓;王竣石;

    数智时代教师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获取、分析和运用大量数据,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是提升研究生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必然选择,能够拓展教学场景、精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有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提升。当前,受多因素影响,数智技术在思政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学中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高校亟待加强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理念、注重提供思政课教学资源支撑、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呈现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

    2023年05期 No.82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奋斗观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吴琼;牛玉洁;

    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奋斗观的一种映射,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潜在内涵对大学生奋斗观具有双重影响。网络流行语可以提供正向引导,推动形塑积极奋斗观,赋能高校奋斗观培育。但其良莠不齐的海量内容容易误导大学生的奋斗认知,其隐含的享乐主义成分容易消解大学生的奋斗热情,其兼具的功利主义元素容易削弱大学生的奋斗意志。政府、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分别可以通过加强监管、价值引导及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充分发挥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奋斗观的积极效用,规避其消极影响。

    2023年05期 No.82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高校文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考公还是最优解吗?

    王敏;吕奕涵;

    近年来,“考公热”现象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风靡,考公也被认为是文科应届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最优解。研究表明,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体对就业风险的感知、公务员职业优势的吸引等因素交互作用,共同促使高校文科应届生将考公作为抵御失业风险与实现个人发展的最优决策。考公热利于选拔公务人才,但考公的过度“内卷化”与盲目跟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和人才市场调控失灵。要优化高校文科应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路径,应从政府、高校、个人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考公行为回归理性,促进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2023年05期 No.82 44-4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论青年工作者的角色担当

    黄梦圆;

    青年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青年工作者是这项战略性工作的重要一环,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青年工作者的角色包括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和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其中知心人“知”的是青年朋友、热心人“热”的是青年工作、引路人“引”的是青年群众。青年工作者要扮演好这三种角色,就要树立起与角色相契合的角色意识,把握好身为青年工作者的角色担当,主动走进青年、倾听青年,与青年交朋友,进行心灵对话与沟通。青年工作者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善做青年工作,全身心投入青年工作之中。青年工作者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与时代需求,与青年合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上崭新的“青年篇”。

    2023年05期 No.8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工作方略

  • ChatGPT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伦理风险与治理路径

    邸嘉禹;曹桂彬;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不断赋能,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ChatGPT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师生关系由语言硬灌到人机交互,教学方式由单一讲解到媒介辅助,教育场景由封闭课堂到开放生活,知识供给方式由模糊连接到精准互联。ChatGPT的介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关系伦理风险、技术伦理风险、话语伦理风险、个体伦理风险。ChatGPT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发挥ChatGPT辅助思政教育功能;加强全过程监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ChatGPT应用;加强自主技术研发,在话语引领下主动规训ChatGPT;巩固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培养ChatGPT应用素养,从而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落实见效。

    2023年05期 No.82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校史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孔令奇;祖丽胡玛尔·吐尼亚孜;魏君倜;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做好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校史写实地反映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品格,生动地彰显了高校栉风沐雨、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具体地总结了高校建设发展的方法经验,真切地展示了高校师生校友艰苦奋斗的榜样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校史育人有助于端正和深化高校师生的思想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坚定高校师生的政治立场,是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历史文化基因来源于对校史的研究凝练,培养具有高校历史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要在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发挥好校史的育人作用。

    2023年05期 No.82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

    刘迪翔;

    “摆烂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也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显著影响。综合“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表现,尤以萎靡心理、自嘲心理、从众心理、抗争心理最为突出,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摆烂文化”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从发展阶段上看,“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经历了“酝酿与萌发”“初创与成型”“固化与完善”等阶段,并以“个体情绪反应的激生——群体心理的汇聚融合——亚文化心理的形成”呈现出来。我们需要形成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逻辑链条,做好“摆烂文化”的心理预防、心理干预和心理修复。

    2023年05期 No.8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论析——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的阐释

    张志坚;朱武;

    近年来,“慢就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的焦点、高校就业工作的痛点。当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可以划分为主动型“慢就业”和回避型“慢就业”两种类型。大学生“慢就业”既受制于社会结构的约束,同时也是个体职业决策自愿选择的结果,是复杂社会结构约束下就业形式与就业观念多样化的综合体现。破解大学生“慢就业”困境,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一现象背后的隐性因素,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帮助大学生优化择业观念,重拾就业信心,重塑职业价值。

    2023年05期 No.8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性别对立”对辅导员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周栋;

    互联网“性别对立”等不良社会思潮冲击主流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高校辅导员要精准研判、快速反应、及时处置、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3年05期 No.8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