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在依据、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

    范海群;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铸牢奋斗共同体意识、落实团结奋斗行为是新时代好青年的使命担当。加强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具有深厚的文化理论依据、历史经验启示及现实意义关照,其核心要义在于引导青年站稳团结奋斗的政治立场、坚守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巩固团结奋斗的价值共识、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行动。新时代好青年团结奋斗精神培育在实践层面需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善用大思政课,以深刻的理论阐释掌握青年、武装青年头脑,增强系统思维,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的多维空间。

    2024年02期 No.85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研究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特点、实践不足与优化路径

    郑敬斌;聂广壮;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当代大学生具有因依赖算法推荐机制而认知片面化、因积极建构“人设”而表达主体化、因扩大文化认同而社交圈群化的特点。以此为依照,在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限制因素则集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缺乏比较视野、教学语言缺乏吸引力、教学考核缺乏连贯性。因此,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高校需要拓展教学内容视野的广阔性,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衔接设计,需要提升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整合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授课的亲和优势,需要加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连通紧密性,落实隐性考核与学生兴趣文化的对应关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

    2024年02期 No.8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余一凡;张乐娱;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基于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时代需求。改革创新既是满足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定位、实现“顶天立地”教育效果目标的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落实落地和应对互联网挑战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课要重视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时代维度阐明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在授课主题和授课方式的择用上要坚持“学生为本”宗旨,在教学素材和教学空间的拓新上要坚持“大思政课”导向,同时要密切关注互联网这一关键场域,积极利用技术优势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网络传播。

    2024年02期 No.85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行思论理

  •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透视与进路

    刘敏;李佳乐;

    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既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高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选择,也是智能技术驱动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现实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面临着风险样态异常驳杂、不良社会思潮蚕食主阵地、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等现实困境。高校需坚持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主体联动、动态研判、技术驾驭与制度规约,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协同化、科学化、智能化、制度化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2024年02期 No.85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价值、挑战与突破

    徐稳;葛世林;

    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普遍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崭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范式,但也同时面临着教育环境“过度自由”“边界模糊”、教育主体“本领恐慌”等现实挑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要把握数字课程、智慧校园、虚拟仿真环境“三位一体”的实践逻辑,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营造“人人在网、广泛互联”的校园育人生态,增强虚拟仿真环境下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2024年02期 No.8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高校网络育人动力机制:基本构成、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陆小凡;叶定剑;

    网络空间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既为高校育人工作开辟了新路径,也带来了新挑战。高校网络育人动力机制是驱动高校网络育人活动有序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由高校网络育人的动力主体、动力客体、动力介体和动力环体等核心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针对当前面临的主体动力分散、客体动力受阻、介体动力滞后和环体动力间歇等现实困境,高校要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激发主体动力、遵循客体规律、加强介体建设和应对环体挑战,激发和强化内生、外生动力,推动网络育人动力机制完善和发展,构建起全员参与、内涵丰富、支撑有力的网络育人新生态。

    2024年02期 No.85 32-3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智能+”时代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探析

    吕丽;

    随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步入了“智能+”时代。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变化。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必然要与时俱进。面对当前教育内容更具个性化、教育途径更具多样化、教育载体更具多样性的机遇以及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不断变化,高校辅导员要不断优化角色定位,调整工作思维,提升自身素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与方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实际需求。

    2024年02期 No.85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工作方略

  • 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社团建设的价值、现状及优化路径

    施卫国;刘越;席敏;吴洋洋;

    青年大学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深入朋辈群体、社区基层传递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先锋和桥梁。在新征程上,大学生理论宣讲社团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拓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创新途径、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场景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大学生理论宣讲社团面临宣讲队伍的内外协作机制不健全、宣讲课程的互动体验效果不充分、讲师队伍的发展培育体系不完备等现实困境。高校应从建设全面立体宣讲队伍体系、深化理论宣讲互动与沉浸式体验、完善讲师队伍培育与管理机制等方面打造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切实发挥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育人功能。

    2024年02期 No.85 42-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新路径研究

    杨建;徐康;康悦;

    在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充分的议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面临发声的权威性、传播方向、设置难度、设置时效四个方面的挑战,且存在重媒体权威、轻学生需求,重事后补漏、轻舆情监测,重理论说教、轻学生实际,重宏观话语、轻舆论引导,重信息覆盖、轻沟通互动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尝试借助“议程设置-方向-认知-意见-行为”的理论模型,从构建“微环境”、树立“微权威”、打造“微生活”、培育“微领袖”、挖掘“微内容”五个角度探索微传播语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效能的实践路径。

    2024年02期 No.85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高校辅导员荣誉体系:建构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思路

    谢靖阳;薛菲菲;

    辅导员荣誉体系的建设始终基于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并通过示范效应形成制度供给的规模优势。构建并优化辅导员荣誉体系可有效提高辅导员队伍向心力和凝聚力,确保辅导员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当前,辅导员荣誉体系也面临广泛性不足、展示性有限、目标性偏离、激励性较低、主动性存弱的困境,亟须通过扩大覆盖面、强化显示度、优化程序性、提高获得感、增强主动性等思路对其进行优化。

    2024年02期 No.8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新时代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呈现·传播·建构

    闫子琦;张瑞;冉文捷;

    原生形象、衍生形象、创生形象三个方面是科学把握辅导员工作室宏观与微观视域下公众形象的核心内容。内容传播的场景化、价值传播的潜隐化、主体传播的全局化是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的传播表征。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要把握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提供精准有效的内容供给、构建体系化的顶层设计,最大化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效的作用。

    2024年02期 No.85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调查研究

  • “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引导策略

    刘成;施小明;

    “00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高度融合,学习和娱乐都呈现网络化趋势。网络带来的众多收益自不待言,但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应忽视。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惯常生活方式,存在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现象;网络表达呈现重情绪轻行动倾向,存在网络行为失范现象;网络社交圈层化,各圈层成员之间通过网络暗语开展信息传递和交流。各教育主体需要从加强“0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营造良好网络育人空间、建立良性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展开教育引导。

    2024年02期 No.85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分析与破解对策——基于山东某高校在校生未来就业意愿的访谈调研

    高文;

    近年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突出,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慢就业”是大学生在家庭、社会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在高校学习成长中逐渐形成的毕业后选择暂不就业的现象。产生“慢就业”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与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之间的矛盾。高校需要完善就业创业教育机制,体现就业创业教育的思政功能,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逐渐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2024年02期 No.85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新时代好青年形象特征研究——基于2019-2022年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的内容分析

    史晓繁;胡银;

    全国“最美大学生”是新时代好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采用调查研究法对2019-2022年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好青年形象特征主要表现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卓越的个人成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出色的创新能力,这些形象特征为培育更多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启示。高校要切实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着力加强榜样人物宣传,以朋辈力量强化青年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扎实提升其学习能力,增强青年学生学习获得感;精心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平台,涵育青年学生奋斗精神;持续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激发青年学生创新意识。

    2024年02期 No.8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坚守育人初心 引领学生成长——大连海事大学着力打造“曲建武式”辅导员团队

    <正>曲建武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2年,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不断探索工作规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出突出业绩,先后荣获“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曲建武教授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守护,对青年学生积极引导,对辅导员工作真抓实干,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示范引导作用。大连海事大学坚持抓好典型,发挥榜样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出建设“曲建武式”辅导员团队的目标,强化顶层设计,采取有力举措,突出特色培育,全面赋能辅导员队伍成长发展。

    2024年02期 No.85 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 封面人物简介

    <正>刘洋,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他创新“学生党建+”模式,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社团、学生生活区。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带领学生深入革命老区、田间地头了解国情、感受成就,立志学成报国。他当选“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作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他,带领所在党支部在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中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获评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2024年02期 No.85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