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

  • 科教融汇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创新研究

    潘健;王凯;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在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支撑下促进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增长点。基于科研和教育融合汇聚的视域,探析科研—教育—人才三链协同驱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机理,理清以耦合为实现逻辑、以认知为实现基础、以协同为实现机制的协同创新思路,构建涵盖实践主体、实践检验、实践保障在内的协同创新实践体系,能够切实深化高校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认识。

    2024年05期 No.88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内在依据、现实梗阻、实践路径

    曲嘉;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力量和根本保障。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树立协同理念,坚持整体统筹,建立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发挥一体化育人的最大合力和整体功能,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内在依据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分析近年来各地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对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5期 No.88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弘扬教育家精神研究专栏

  • 从理论到实践: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敖玲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高校辅导员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强化教育家精神对辅导员工作的引领,通过坚定育人初心、树立师表形象、探索育人艺术、践行躬耕风范、彰显仁爱品质、拓展文化视野等方面推进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引领激励,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4年05期 No.88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专栏

  • 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要素构成、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史甲庆;

    网络舆论引导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态势感知、议题设置、话语转换和应对处置等方面。加强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应从厚植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意识、提高应用网络技术的实践水平、掌握科学有效引导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

    2024年05期 No.88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新入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析

    袁芳;

    提升新入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质量发展、辅导员育人能力跃升的重要基础。新入职辅导员为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他们也面临职业目标不清晰、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职业信念感不强等问题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新入职辅导员职业胜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职业能力,把握好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当好大学生人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打好坚实基础。

    2024年05期 No.8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行思论理

  • 技术适配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限度与人的主体性回归

    张苗;马桂兰;褚雷;

    数字化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本质上是实现数字技术内蕴的技术特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秉持人的价值尺度。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和全面泛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信息滥用、技术依赖、数字规训以及算法操纵等潜在问题。在实践中教育者要掌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尺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理念、主体、制度和过程等方面促使数字技术更好适配思政教育,引导数字技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2024年05期 No.88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青年劳动幸福观的审视与培育

    叶圣华;

    青年劳动幸福观包含着三个逻辑层级,即物质自由层面的基础幸福、价值实现层面的精神幸福和能力实现层面的主体幸福。劳动幸福观作为一个整体,以物质自由为前提条件,以精神满足和主体实现为根本目标。在深入研究青年劳动幸福观现实生成困境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劳动理论教育、深化劳动精神培育和创新劳动实践供给,高校能够有效深化青年对于劳动认知的理性生成、劳动价值的精神体验以及劳动能力的主体实现,进一步促进青年劳动幸福观的培育。

    2024年05期 No.88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诗歌的内涵意蕴、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

    任雅才;

    红色诗歌诞生于革命战争历史背景下,是革命叙事和诗学追求的复合体,是党的革命斗争历史的生动呈现,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艺样态的典型代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诗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党的政治立场,开展有力的社会动员、号召民众起而行之,高扬理想旗帜、塑造新人新形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诗歌在丰富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境界、提升革命文化时代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4年05期 No.88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社会加速理论视角下青年情绪价值需求探析

    刘基河;

    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科技与经济发展、文化信息与社会结构、时间和空间体验呈现显著的快速变化态势,形成加速化运行社会。青年一代在此境遇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表现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其现实反映主要在情感诉求、情感消费、亲密关系、自我表达等方面,主要体现为社会连接与情绪支持、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自我实现与内在驱动力需求。剖析过度追求情绪价值反映出的依赖增强、科技异化和价值偏离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加强青年自我意识建设、情绪多样性接纳和价值观念厘正等纾解路径,试图帮助青年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平衡和幸福。

    2024年05期 No.88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表现与应对路径

    郁吉玲;余龙进;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时有发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高度警惕其风险放大。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风险的社会放大现象可以概括为萌芽期、酝酿期、爆发期、升级期、衰退期等五个不同的阶段,分别呈现出圈层化作用推动群体圈群建构、信息茧房催动群体情绪累积、回声室效应驱动群体偏向极端、情绪智力丧失促发群体无意识行为、外部干预下群体理性回归等特点。高校可以以此为基础,因势利导分化群体,因时而进创新叙述,因事制宜包容差异,因事而化疏导心理,因势而新建强环境,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带来的问题。

    2024年05期 No.88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工作方略

  • 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左腾;刘奔腾;刘侍奇;

    在数字中国建设时代背景下,数据赋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创新路径,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在实现数据赋能过程中,仍面临着数据孤岛、算法茧房、数据使用风险及成效转化困难等现实困境。我们需要从培养教育者数据素养、优化数据应用机制、强化算法治理和完善数据安全体系等四个维度进行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2024年05期 No.88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

    黄清霞;

    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立在大语言模型和文本编码基础上,依赖数据训练和算法技术,其中算法技术、数据模型、价值倾向等因素会影响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容易出现内容错构、信息泛滥和算法操纵等问题,引起网络空间舆情与伦理失范,危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要优化算法技术逻辑、完善立法监管机制和推动我国人工智能自主创新,有效地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构成的风险与挑战,稳固网络空间政治生态稳定。

    2024年05期 No.88 58-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 泛娱乐主义对青年精神生活的冲击及应对

    王乐乐;

    泛娱乐主义是一种隐蔽性强、渗透力强、破坏力强、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社会思潮,给青年精神生活带来了较大冲击,具体表现为心理生活失序化、文化生活庸俗化和信仰生活虚无化。究其根本,个体原子化倾向致使青年心理生活失序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青年文化生活庸俗化,资本与技术合谋引发青年信仰生活虚无化。党和国家需要以社会关怀助力心理生活、以以文化人助力文化生活、以规制技术助力信仰生活,引导青年走出泛娱乐主义的思想迷雾,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

    2024年05期 No.8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调查研究

  • 高校新生人格特质演变分析与教育对策——以华东某高校2016-2023级新生为例

    马前广;

    通过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作为人格评估工具,对2016年至2023年入学的20060名高校新生进行调查,可以探究新生人格特质上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高校新生的兴奋性、乐群性、敏感性特征得分相对较高。不同入学年份的高校新生在适应与焦虑性、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及创造能力人格因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心理健康、专业而有成就、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等人格因素呈现下降趋势。高校新生人格特征在新冠疫情前、中、后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应针对新生人格发展的变化趋势主动采取策略,有针对性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支持。

    2024年05期 No.88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获奖教案选登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研究

    李娜;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需要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及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内在一致性。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要着眼于突出问题,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国家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为重点任务。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要充分发挥其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助力现代产业发展、培养战略人才、促进技术运用创新、扩大教育强国影响的重要作用。

    2024年05期 No.88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华东师范大学系统化、精细化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正>华东师范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落地见效,深化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任务,系统完善选聘与配备、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工作机制,以制度建设和专项行动为牵引,推进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结构合理、奋进有为的“卓越型”辅导员队伍。

    2024年05期 No.88 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 封面人物简介

    <正>李丹丹,塔里木大学辅导员。她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理念,采用“主题教育月设计+团日活动凝心+实践活动聚力”模式,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内外,将“胡杨精神”植根学生心灵。她打造“胡杨精品文化活动”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八大工程”育人工作品牌,带领学生投身南疆、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引导学生在稳疆兴疆中闯新路、创新业,成为爱国爱疆的有用人才。她荣获“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所带班级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

    2024年05期 No.88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