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索文斌;施林淼;
"课程化"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新模式,旨在科学地整合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内容,提升育人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有自己特定的内容边界和相应的操作形式,需要对其在高校育人体系中进行合理定位。对"课程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是该工作模式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
2013年04期 No.21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马其南;
生态文化的凸显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生态文化的认同,生态文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了新的发展。在生态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融合生态现实的情况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融入生态科技和环境伦理的理念,以永葆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生命力。
2013年04期 No.21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徐川;刘晓;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传播者的整体素质落后于实际发展需要、教育内容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教育平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自主性凸显等挑战。高校应积极探索传播学视阔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树立教育者权威,提高可信性;丰富传播内容,增强可接受性;加强平台建设,发挥载体功能;转变传播思路,打造合格受众。
2013年04期 No.21 19-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郭胜忠;高朕栋;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新途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形式多样,具有展示和检验、评定和激励、示范和导向等功能。从心理学角度看,胜任力结构模型、评价中心、职业认同分别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的心理学方法的原理、方法和归途。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的模式和思路,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模块,更加客观、全面地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评定和测量;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辅导员职业态度的评定。
2013年04期 No.2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武国剑;张惠萍;孟凡东;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将辅导员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起来,由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提升工作效果。为帮助高校辅导员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应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辅导员对自身身份的认识;加强教育培养,提升辅导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2013年04期 No.21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杨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面对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要及时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学生事务工作的新问题、新特征,提出新思路。要用群众的满意度、工作的透明度、项目的成熟度、社会的美誉度、团队的和谐度、领导的满意度和干部的成长度这七个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优劣,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013年04期 No.21 32-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徐梅;
高校辅导员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种。其中,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价值观和信仰、道德品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渊博的知识以及涵养和形象等内容。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作用受到环境因素、手段方式因素以及接受者因素等的影响。
2013年04期 No.21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田兆臣;张乐方;
辅导员工作要想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必须强化对辅导员主体性的深层次认识,明确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定位,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认同。为此,应引导辅导员坚持立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实际,明确职责定位、角色定位和价值定位,坚定职业"价值"和"梦想",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去奋斗。
2013年04期 No.2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高媛媛;
高校辅导员入岗前能否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直接影响其以后胜任力以及工作适应时期的长短。他们入岗前,存在心理准备不充分、角色意识障碍明显的特征,会产生抵触、彷徨、朦胧、自觉等不同层次的意识。同时,其角色意识发展经历感情认知、抽象认知、整合认知等阶段。应从创设良好情境、寻找角色距离、投入真实情感、多维度自我审视等途径来培养辅导员入岗前的角色意识。
2013年04期 No.21 41-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于灵子;
目前,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仍然存在较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这一现象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基于此,可以推广"木桶观"学生培养理念,以最大限度缓解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能效,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性人才。
2013年04期 No.21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单德伟;陈晓斌;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新思维,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书院建设的试点,形成了"非专业类本科学院"、"书院专门进行通识教育"、"书院专门承担学生工作"、"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均衡发展"等思路。书院制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管理体制上注重"学生自治",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师生"双向"选择。
2013年04期 No.2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周曼丽;
近年来,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已成为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新增长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不断增多、参与人数不断攀升,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做好国际交流项目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应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参加不同项目的学生分类指导,借鉴国外高校的管理经验,还应建立紧急事件处理机制。
2013年04期 No.21 52-5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童姣姣;王雨露;
"90后"大学生面临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移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种类也越来越多。如何办好一场既让大学生有兴趣又让他们受益的讲座,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高校要正视讲座所面临的信息化时代背景,分析该环境下讲座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
2013年04期 No.21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刘漫中;
阅读疗法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特点和优势适合于大学生群体。将阅读疗法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问题的预防。高校可以通过营造阅读氛围、鼓励学生读书,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正确引导学生高品质阅读,将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学课程等环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2013年04期 No.21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薛菊凤;闫丹凤;
积极心理学强调用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经济压力与社会竞争压力之下,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表现出方方面面的心理问题。高校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正面引导,强化积极情绪培养,鼓励他们主动开展人际交往,从而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2013年04期 No.21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郑玮;
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是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经常遇到与学生沟通不畅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将心理学中"同理心"概念运用于辅导员工作中,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辅导员运用同理心,要善于倾听,主动走进学生内心;要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做到真正尊重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和积极引导。
2013年04期 No.21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王垚;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不仅取决于学历文凭、职称职务等方面的硬实力,更取决于文化、素质、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软实力。提高辅导员软实力,要引导辅导员恪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加强交流沟通,提高心理素质;重视业务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团队合作,提高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育人水平。
2013年04期 No.2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