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俊玲;
近年来,高校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形态愈加丰富多样,全媒体传播格局逐渐形成,新媒体成为其中的"先锋"。新媒体高度凸显了数字信息时代移动网络媒介的特质,新媒体在当下社会愈来愈更主流地承载了新闻舆论传播的功能。融媒时代高校着力打造新闻宣传"先锋",应成为推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改革创新的抓手。
2021年05期 No.70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李军;周叶;
深入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应深刻把握主渠道与主阵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灌输与启发、内容供给与智能表达、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等五对关系。这五对关系既彼此区分,又紧密关联,蕴含着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机制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质量提升。
2021年05期 No.70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沈晓海;
重大突发事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在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高校在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政治性、辩证性、全面性、主导性等基本原则,努力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路径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2021年05期 No.70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李娜;
在教育方法论中,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应且相得益彰的教育教学方法。当前,教学环境的综合开发及优化利用程度不高、教育者主体职责单一、受教育者客体自主性发挥不充分、隐性教育资源被遮蔽、"隐性话语"被忽视,这些问题不仅迟滞了隐性育人功效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高校要通过综合开发和有效运用教学环境、发挥教师学术人格的感染教育、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搞好案例教学中的典型教育、综合实践教学中的比较教育等途径,凸显隐性教育和隐性课程之于显性教育的优化和带动作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出实效。
2021年05期 No.70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石海兵;童家恺;
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是高校针对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依托,也是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大众化的助推器和高校常规党史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目前,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组织指导、活动效果、学习持续性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作用发挥。应从加强对理论学习社团的指导、提升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实现社团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健全实践活动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理论学习社团党史学习教育的扎实开展。
2021年05期 No.70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 方雨禾;
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引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核心价值发挥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错位、学生主体参与不强等问题。高校应创新教育形式、挖掘红色素材、开发实践资源,使红色文化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2021年05期 No.70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肖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其路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在教育模式上向着以政治引领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增强实效性为着力点等三个方向转变,在教育路径上要注重把握"破"与"立"、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道德规范与法治保障等五个方面的结合,在教育构架上要发挥好社会、学校、家庭三个主体要素的积极作用,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提升。
2021年05期 No.70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彭容容;祝玥;高丽金;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蕴藏新内涵,应遵循新要求。数字化时代劳动要素出现新特征,即劳动主体的泛物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割裂化、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疏离化、劳动关系非理性化、劳动环境工具化。数字化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在教育层面上超越劳动"异化",要培养新的劳动素质以超越物化,协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超越割裂化,融合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以超越疏离化,回归劳动本身以超越功利化,深化对生活意义的体验以超越工具化,共同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掷地有声"和"落地生根"。
2021年05期 No.70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梁宏亮;
重大突发事件破坏性大、波及面广、关注度高,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针对特定群体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是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身份属性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干预疏导工作中,扮演着心理健康的"教育监测者"、应急处置的"执行协调者"、思政教育的"引领关怀者"等多重任务角色。大学生自身性格基础不同,导致其在重大突发事件后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也不尽相同,对此,应当从个体、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应从工作体系建构、重点学生干预和全体学生干预三个方面建构有效开展心理干预疏导工作的策略矩阵。
2021年05期 No.70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卫善春;侯士兵;叶定剑;
受国际环境、疫情防控和毕业生规模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厘清就业引导中思政育人的时代意蕴和要求,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和职业素养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辅导员亟须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履行谈心谈话职责、实施精准就业引导和推动构建"三全育人"就业引导工作体系等方面进行能力提升。高校要从提高政治站位、夯实专业培训、加强实践培育和协同体系保障等方面着手提升辅导员思政育人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就业引导中的思政育人主体作用,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1年05期 No.70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